公告:查询单位工作人员请点击 人员查询,输入姓名, 证件编号, 即可查到。

首页 / 栏目资讯 / 时政要闻

宋才发发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及深远影响研究》论文

所属分类:时政要闻 发布时间:2022-03-15

 北京3月15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指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上来看,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大解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里程碑。从新中国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理论基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从新时代开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坚实而深厚的历史底蕴,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绝不能以任何借口和形式否定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不断把成功经验证明的理念和话语推荐给世界。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广西优秀期刊《学术论坛》杂志,2021年第6期开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栏,发表宋才发教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及深远影响研究论文。《学术论坛》主编林智荣,副主编戴庆瑄、陈梅云,本文责任编辑邵卿

 

图片1.png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

伟大历程及深远影响研究

宋才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在中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疫情仍然在持续蔓延,中国疫情处在可控范围内的情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功秘诀,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党百年来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这是新时代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宣言。在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和第二个重要历史决议的基础上,续写的这部颠扑不破的《决议》,是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认真谈论、研究、审议提交的决议稿。在征求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后,文件起草组对决议稿共作出547处修改,最终形成了提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的决议稿。2021年11月11日,新华社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在党制定的第一个重要历史决议过去76年、第二个历史决议过去40年之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召开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这对于全党全国人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于激励全党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对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在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国民经济稳中求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党的百年历史上共制定过三个历史决议。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前,中国共产党就曾经以召开党的全会的方式,讨论通过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决议。第一个历史决议产生于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为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重要历史决议是自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的实践成果和理论结晶,其重大理论贡献在于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第二个历史决议产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历史性转折时期的1981年,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这个重要历史决议的重大理论贡献在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诸多重大事件、历史问题和重要人物作出了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左’右两方面的错误观点”。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基础上,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实现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面来。党的百年历史上的第三个重要历史决议,就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并通过的《决议》,《决议》高屋建瓴地概括和总结了党百年来取得的四个伟大历史性成就,对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历史时期,在过去已有总结和结论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决议》与前两个历史决议相比较,它的显著特点和新亮点在于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全党全国人民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所庄严宣告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一、辛亥革命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

(一)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艰难探索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一场由英帝国主义发起的、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灾难的侵略战争。西方列强通过武力镇压,逼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以割地赔款为基本内容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自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掠夺和残酷蹂躏。为挽救国家危亡和民族灾难,全国各种党派、主义、思想轮番登场,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正是在这个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于1894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宣告成立,将“创立民国”作为同盟会的奋斗目标,其颁布的《革命方略》庄严地宣告:“今日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我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和影响下,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彻底打垮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体系,终结了腐朽没落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亚洲建立起了第一个共和政体国家。中国终于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陈旧的、腐朽的统治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把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的成功,始终抱有乐观的态度,他在浙江宁海观钱塘潮时留下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豪言壮语。他对未来世界秩序的大胆构想,是谋求实现“人类进化,世界大同”(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官员戴季陶的题词),他期盼中国成为担负起世界责任的国家,能够恢复民族地位。1956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就曾感慨地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的劫难、付出的巨大牺牲在世界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带来的直接成果起码有两条:一是它彻底打乱了中国封建统治的政治秩序,从根本上彻底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二是它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人们开始大胆地探寻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不仅迎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且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二)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大解放

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是卓越而显著的,中国共产党的诸多革命家和领导人,早年都参加了辛亥革命运动。譬如,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朱德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领导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经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并且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骨干成员。又譬如,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是当时革命团体“岳王会”的领导人,辛亥革命爆发那一年,他还担任过独立后的安徽都督府秘书长;中国共产党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在湖南起义时的新军中当过兵。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说到革命的准备,一九二一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其间相隔不到十年时间,足见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重大促进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不只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历史条件,而且与欧洲无产阶级一起拉开了世界革命的序幕。

(三)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里程碑

在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关键时刻,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向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并且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后来者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声呐喊称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声”。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实事求是地说,辛亥革命运动起到了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作用。譬如,南京临时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治制度上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南京临时国民政府设立实业部、经济部等组织机构,推行有利于民族振兴的工商活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给予民众集会、结社的权利,为政党的产生推开了一扇窗口。这种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加快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在工人和农民中的灌输和普及,最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诞生准备了历史条件。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准备和迎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表明,辛亥革命不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标志性节点。在党和全国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时候,全党和全国人民需要进一步缅怀和牢记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去开创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图片2.png 

二、新中国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一)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成功地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自此,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行动指南。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与中国现代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新境界,促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勇担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都非常重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非常重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仅就立党立国的理论基础而言,厚重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执政规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宣告成立,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开启了中国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党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不衰的创造精神。不只是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党带领全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独立自主地摸索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那种靠殖民掠夺、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受穷、片面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短期发展利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尤其是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加剧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困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妄图迫使中国成为最后一张“多米诺骨牌”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挺住了,站稳了脚跟。事实证明,它们的痴心妄想彻底破灭了。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巨大的压力和考验,毅然在世界上高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见证了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的终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促使古老的民族焕发生机、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之路。历史再次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自己的道路”是成功的和正确的。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将毫不动摇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扛下去,中国人民将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自觉地担负起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的重大历史责任。面临着应对中国社会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既要救亡图存、救国救民,又要唤起工农民众团结起来反帝反封建。诚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所指出的,中华民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了主心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从根本上变被动为主动,昔日被人瞧不起的“东亚病夫”,一跃成为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是一部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引领人民不可逆转地结束近代以来备受欺凌和屈辱命运的历史;是一部永久告别近代以来一盘散沙、任人宰割局面,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是一部引领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竭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党带领人民百折不挠为摆脱贫困而矢志奋斗,从解决温饱到致富奔小康,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是一个具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型发展中国家,“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对世界而言就是贡献”。中国正在逐渐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更有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想在未来百年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那么,在当下实施“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内,就需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自觉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

通常来说,思想上、理论上的成熟,就是实践上获得成功的基础;政治上、制度上的坚定,就是思想上、理论上清醒的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成功地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带领全体人民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来的。历史昭示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模仿、效法任何国家先进经验而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根本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条,拥有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任何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形成过程,从来就不是构想和虚拟出来的。具体到一个国家到底应当走什么样的路最合适,评价这条道路到底正确不正确、老百姓喜欢不喜欢,关键要看实际效果、要看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政府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体系,把增进人民的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再次雄辩地证明,“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而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

三、新时代开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坚实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国共产党组织是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创立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是在百年党的历史上最先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提出了“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概念。其实“复活”与“复兴”,尽管用词不同,但是意思相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构想,准备用百多年时间,赶上和超过英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康社会和振兴中华的战略目标,计划在21世纪中叶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象地称为“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与李大钊当年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进化论相结合,提出“青春中华”“复兴梦想”,激励青年人用青春的力量实现中华的复活和再造,确实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现中国梦”作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和安排,并且以党的文件的方式,呈现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和线路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强调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其实,“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塑造,离不开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和涵养,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质养分。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将变得愈来愈成熟,愈来愈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

图片3.png 

(二)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党的执政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始终牢记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人民向第二个百年迈进的坚实基础,更是展示中国共产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体现。党深刻认识到,唯有人们利益和愿望得到满足,整个社会才能高标准、高质量地发展起来。具有时代水准并代表人类未来的美好生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期盼,也是当下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新规律和根本标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康”确实寄托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的殷殷期盼。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就是使用“小康”一词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随之党中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由中央政府认定的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中国式现代化是包括农村现代化在内的整体现代化,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只能是不完整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是乡村的全面振兴,只有不断地补齐民生短板,突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用物质文明和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聚力,才能留得住乡愁、乡情、乡韵,让乡村又好又快发展并逐渐向农村现代化延伸。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让农民群众的生活真正富裕起来。共同富裕不单是物质生活富裕,还包括精神生活富裕,必须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共同发力。“‘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我们进一步贯彻实施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要求和政策指向,用以增强人民平等共享的公平感,彰显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三)绝对不能以任何借口和形式否定社会主义新时代

时代是理论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社会主义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种以现代化为标志的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这种社会形态描绘为“人的共同体”,“人的全面发展”是这种现代化社会形态的本质要求。因而,尽管不同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条件不同,但是在坚守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和实现现代化目标上是一致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认为,一百年来,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形成了十条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决议》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定位。承认不承认社会主义新时代,说到底是承不承认党的全面领导的试金石。党的十九大报告分析了“为什么说中国进入了新时代”,阐明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竖起并明晰了“新时代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行动指南。因之也可以说,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以党的代表大会决议的方式,把它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实践证明,人民拥护“新时代”、历史认可“新时代”、未来发展需要“新时代”。任何对“新时代”的淡化、扭曲和指责,都是在拒绝新的历史变革、拒绝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因此,在未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能以任何借口和形式否定“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新时代”论断来自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又用来统领和指导新的实践,并且不断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的实践经验来检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只是具有统领和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鲜明的全球性特征和世界性意义。因为它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应了世界怎么了,应当怎么办等一系列事关世界发展、关乎人类命运的大问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为人类未来和世界和平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四)不断把成功经验证明的理念和话语推荐给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国际舞台中央,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不断强化,是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动因。与此形成截然相反的是,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已经出现了不可治愈的病症,诸如社会不公、贫富两极分化、消费主义、南北鸿沟等,使得资本主义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需要通过变革来寻找一种新的出路。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时期形成的那一套已经失灵了,完全由西方强推的“秩序”已经彻底乱套了。当下正处于百废待兴、百废待举之时,国际关系正在重组、国际规则正在重写、国际秩序正在重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创设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极端重要性,适时向国际社会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与优势。在联合国、国际多边会议等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中央政府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各国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主张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放全人类”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的世界初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并于2017年将其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于2018年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自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成为全党的意志,而且成为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的意志,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的一个显著标识。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向世界贡献的最佳中国方案。在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最强烈的和平发展愿望,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中国话语强音,“世界各国应该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国际规则只能由193个会员国共同制定,不能由个别国家和国家集团来决定;应该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遵守,没有也不应该有例外”。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震撼了世界,中华民族发生的历史巨变已超出西方话语的解释能力,现在是该把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话语推荐给世界的时候了。譬如,2021年10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俄罗斯知名智库“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年会活动,他针对当下世界普遍存在的全球问题,阐明了他个人的看法以及表明俄国的官方态度。针对全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他强调和呼吁国际社会要展开密切合作,以便在彼此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在回答关于北约将俄罗斯和中国视为一个统一的威胁时,普京明确表示:“与北约不同,俄罗斯和中国的友好关系是互利的,不和任何国家敌对。俄中之间不存在封闭的军事集团,也没有建立军事同盟的想法,所有关于这方面的猜测都是没有根据的。”他认为,“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已将自身搞得‘筋疲力尽’”,“当前的资本主义模式,也就是绝大多数国家的社会秩序的基础,已经失去了动力,在越来越混乱的矛盾纠结中,这种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图片4.png 

 

 

 编辑: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