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查询单位工作人员请点击 人员查询,输入姓名, 证件编号, 即可查到。

首页 / 栏目资讯 / 专题报道

南龛山 抹不去的记忆

所属分类: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2-06-26

南龛山 抹不去的记忆

四川讯(何晓辉 秦建明) 报道  带着甜蜜,带着温馨,穿越似水流年,细数夹杂着成长声音的花瓣,又经几番芳香。那些铭刻记忆的南龛山现今又是何种模样?他努力拼凑脑海中那份不曾在乎的记忆碎片,于是,抚着岁月的车轮去找寻那记忆的南龛山……

IMG_202206177_095846983.jpeg

南龛山苍松挺拔,翠柏长青,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城南的腹心地带,幅员面积0.68平方公里,距离主城区3-5分钟车程,系巴城市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它拥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以及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盛唐170多龛2700余尊摩崖造像和红博馆、飞霞阁、巴国阳春等仿古建筑群,是一块少有的“宝地”,宛如一颗镶嵌在川东北的璀璨“明珠”。

我小时候生活在巴中,长大后创业在他乡,至今20余载,每年回巴中都一定要去南龛山,因为这里承载了很多人儿时的记忆和乡愁.....

IMG_202206177_095854328.jpeg

巴中多年来,有农历正月十六登高的习俗,这一天南龛坡游客最多。石窟、飞霞阁、游乐园、动物园、将帅碑林等场所人头攒动络绎不绝,也吸引南来北往游客由衷赞叹,南龛也因此成为了巴中的一张文化“名片”和巴城人民的“精神家园”,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南龛石窟依山开凿,气势雄浑,始凿于隋代,兴盛于唐,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经典杰作,是古代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是巴州古文化的历史见证。

1932年,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在这里建立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当年由红军自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掩埋烈士2万余人,成为全国红军陵园之最。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坐落在南龛山半坡上,占地13000余平米。建造的陈列大楼、红军石刻走廊等共有建筑面积3800余平米,展陈有红四方面军当年多幅波澜壮阔的战斗场景。陈列大楼上方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十个红色大字,熠熠发光。

“登一楼,览一城”。“飞霞阁”,始建于1981年,由当时的巴中县政府组织各单位及社会各界集资修建南龛公园时建造完成,位于南龛山顶,可以登楼一览巴城全景。整个城楼有六层、约十八、九米高,楼层上有“祭塔”的各尊神佛塑像,以及“哈哈镜”,直让人合不拢嘴。

小时候,大人说要爬南龛坡或学校组织春游,心里特别激动和兴奋,天不亮就起床,盼着急登南龛山,花5块钱就能走进动物世界,看娃娃鱼、狮子、老虎、孔雀.....花2块钱就能坐摩轮、骑电马、玩迷藏...再吃上一碗“酸辣粉”、一根“棒棒糖”,可谓玩游未尽,流连忘返。夕阳西下,依然人气满满、生机一片!

斗转星移。在“产业强市”战略的指引下,巴中大力实施开放合作战略,于2012年引进云南九彩公司对南龛山进行整体开发,终因企业投资失策,官司缠绵,致使项目失败而终,也一并成为巴中招商引资的“败笔”和制约南龛山发展的“硬伤”。从此,南龛山便不再见往日的繁华,也成为人们抹不去的记忆!!

眨眼间,十年过去了,曾经五彩缤纷的南龛山,如今已变得“落寞”、“冷清”,巴国阳春-庆典广场-柏杨庙安置房等地蒿草丛生、“烂尾”项目随处可见,彰显一副残垣破败的景象,备受世人非议和质疑,也令无数在外“游子”惋惜,如此好的资源,却白白地闲置和荒废,究竟谁之过? 

发展才是硬理。面对南龛山资源优势,在外巴山儿女不遗余力地引荐企业赴巴考察,但终因“遗留问题”无功而返,实属令人汗颜!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肯登攀”。当年红军凭着“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围剿”,建立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今天的南龛,因为发展中出现些许“遗留问题”拖而不决,让南龛山发展蒙受“阴影”和“诟病”,又如何告慰终年长眠在南龛山的2万多英烈以及面对红军先烈的“十六”字训词?

美好在于创造,过往成为符号。愿我们在外巴山儿女秉承先辈遗训,为建设美好巴中、美丽南龛贡献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在新的“赶考路上”一定会谱写南龛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