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查询单位工作人员请点击 人员查询,输入姓名, 证件编号, 即可查到。

首页 / 栏目资讯 / 专题报道

母女两代人的铁路情怀

所属分类: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2-06-29

母女两代人的铁路情怀

河南讯:(王佳佳 秦建明 杨玲 报道) 6月16日,香港《文汇报》用了半个版面的篇幅,在“纪念香港回归25周年”系列报道中以《郑州铁路职工:供港生鲜快车扮靓进香江》为题,刊登了记者刘蕊采写的新闻特写。讲述了当年在郑州北站工作的李淑珍和她的女儿艾霞,母女两代人为开行进港755次快车精心服务的事迹,展现了母女两代人的铁路情怀。

writer_0.JPG

上世纪60年代初,祖国大陆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作物欠收,粮、油、肉、蛋等生活必需品不得不采取凭票计划供应,维持人们日常生活基本需要。内地商品紧缺固然会影响到港澳同胞的正常生活,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外贸部门与铁路系统联手,从全国各地组织货源,自1962年3月20日起,从郑州、武汉、上海每天向香港分别开行755次、751次和753次三趟货物特别快车,肩负着特殊使命,为港澳同胞送去急需的鸡鸭鱼、猪牛羊等鲜活生活物资,尽最大努力满足香港同胞的生活需求。香港同胞时刻铭记内地同胞的无私奉献精神,近期在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各大媒体,组织系列采访报道,讲述那不同寻常的岁月,激励人们奋进新征程,把香港建设得更加美好。

那是6月初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与香港《文汇报》记者刘蕊相约在郑州北站,走进“纪念香港回归25周年”系列采访报道的第二阶段。这里是供港鲜活物资快车755次的始发站,时任郑州北站副站长姚坤亭、生产调度主任刘德正以及党委原宣传干事艾霞等亲历者,从不同侧面回顾了755次列车开行的动人故事,感人肺腑。尤其艾霞讲到她和母亲母女两代人,曾经都是郑州北站职工,“755”这个特殊的符号永远留在了她们的记忆深处……说到这里,刘蕊眼前一亮,她用记者新闻特有的视觉,发现了又一处储有故事的“金矿”。聚焦两代人,挖掘新内容。

上世纪艾霞的老爸老妈都是郑州北站的普通工人。分工不同,艾霞的父亲是一名电工,主要负责电器、电线路的故障处理和维修。艾霞的母亲李淑珍1968年参加工作进了郑州北站,成了车号组的一名车号员。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车站都装有车号识别系统,列车进站自动识别从头到尾每个车辆,通过微机都打印的清清楚楚。20多年前,微机技术还没有更普遍使用,全国各大编组站列车进站,每个车辆都要靠人工记录车号。车号员必须具有腿快、眼快、手快、心细,做到车辆顺序、车号记录准确无误,否则直接影响车辆的编组效率。今年已76岁的李淑珍还清晰的记得,当年她第一次接触755次车辆,在抄写车号是应把“活”字圈起来,突出这辆车是装有生命的“活口”专用车。她没有把“活”字圈起来被车站调度员发现,幸好及时更正避免了一次失误。

那些年,“755”是全站的重点车。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装有鲜活物资的车辆在郑州北站集结,车站有专人负责把即将装有生命物种的车辆,提前打扫的干干净净,在专用股道将这些陆续到达的鸡鸭鹅、猪牛羊装上车。夜晚在编组场作业完毕送入下行出发场固定股道,零晨4时准时发车向着香港方向疾驰。李淑珍在车号组干了20多年,参与编发755次供港快车不计其数,她为没有出现过任何闪失而感到庆幸和自豪!

1991年青春靓丽的艾霞走进郑州北站,母亲把“接力棒”传给女儿。艾霞聪明好学,先后到武汉铁路运输学校和郑州大学新闻专业学习深造。学业完成回到郑州北站从事专职宣传工作。她经常深入现场把运输一线工人,辛勤工作的事迹记在本子上,写成“消息”、“通讯”发在报刊上,讲好铁路故事,传播铁路文化。有一次,她现场看到工人们个个满身大汗,把装载“活口”的牲畜专用车冲洗的干干净净。大家的工作热情感动了她,很快出手一篇《让‘755’干干净净进香江》的通讯并见诸于报端。1997年7月1日前夕,郑州北站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喜迎香港回归”活动,场面热烈,主题突出,激情四射,激发了艾霞的创作灵感。回到家里,她奋笔疾书创作了一篇《一千九百九十九个祝福》通讯,很快在《人民铁道》《河南日报》等刊登。文章语言精练,情真意切,为香港同胞送去了美好祝福,表达了中原铁道儿女期盼香港回归的喜悦心情。

李淑珍和艾霞母女两代铁路人,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劳动,勤奋工作。采访中,她们那淳朴坦诚的话语,句句都彰显出铁路人朴实无华的劳动本色。